侧耳倾听弥漫在时光里的声音,这一刻只属于我和你的对话。本文为网易陕西原创,未经授权不能转载!
黄土高原上的延安,是共和国气象事业发祥地。这里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气象班——清凉山气象班,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在延安,气象事业发展经历了为军事服务,到守护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成为了共和国气象事业70年的缩影。本期,网易陕西走进清凉山,专访延安气象局工作者,从他们的眼里看中国70年气象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三十载春秋 不变的气象心
延安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李新亚是一名老气象工作者,他1981年考到陕西气象学校,1984年一毕业就进入安塞气象局工作,1987年调职到延安气象局。到如今,李新亚在气象行业已经工作了30多年。
谈到延安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李新亚可谓是如数家珍。从清凉山气象班到延安气象局,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位历史上的气象人物,李新亚都能准确的说出具体时间和人物事迹,在他侃侃而谈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气象人对自己工作认真的态度以及对气象事业的热爱。
30年足以改变许多事情,而时间在李新亚这里却仿佛停驻。岁月的长河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气象事业的赤诚之心。
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
“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清凉山举办了第一期气象训练班,抽调学员21人,开设地面气象观测、美军通报规则、无线电通报技术、报话机性能和使用等课程。同年5月,首批气象训练队学员毕业后,被派往解放区建立了六个气象观测点;同年9月,在延安凤凰山下成立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从李新亚的介绍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延安曾走出许许多多中国气象事业的先驱者,其中有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气象工作者、中国气象工作的奠基人张乃召;有中国人第一个在联合国组成机构中担任主席的原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还有延安气象台工作过的毛雪华、苏中、张丽、曽宪波、陈涌珉、傅涌泉、、杨丰年、谌亚选等优秀气象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奋斗终身,将延安的气象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如今的清凉山上,仍可以找寻到当年气象训练队的身影。在伫立于清凉山顶的多普勒雷达站下,几孔被翻新修缮的窑洞,彰显着当年气象训练队在困难环境下探索敬业的伟大精神。
新时代 再出发
据延安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延安全市共布设防雹增雨作业点288个,其中“37”高炮148门,火箭发射系统146套。建成多普勒雷达1部,x波段双偏振雷达1部。精准的气象信息在延安已经发送至田间地头,年均减少雹灾损失2~3亿元;人工增雨影响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地面降水约3亿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增产、苹果提质增效,群众生产生活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到干净整洁的办公楼,从人工观测画图到如今的业务全面自动化,从初中文化水平到研究生。不论是从硬件设施、预报水平还是人才培养上延安的气象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风雨兼程70年,不管是延安,还是祖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我国的气象事业都焕然一新。人工降雨、人工防雹、沙尘暴站、酸雨站,各种各样的气象名词层出不穷,各行业对气象的依赖性和粘性也越来越大。
正如李新亚所说的:“赶上好时代,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对延安经济的发展作出气象人应有的贡献。”
ta的人生,有话要说。如果你是ta,如果你认识这样的ta,请联系威尼斯人2299。网易陕西,寻找全城有故事的你。往后余生,温度态度都给你!网易陕西,《ta说》 听你的!投稿邮箱:18629087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