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倾听弥漫在时光里的声音,这一刻只属于我和你的对话。本文为网易陕西原创,未经授权不能转载!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剪纸艺术家孙学义从7岁开始跟随母亲的脚步学习剪纸,到今天,他已经在剪纸这门艺术中投入了46年。通过46年的钻研和努力,孙学义成为了孙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0年7月14日,网易陕西来到了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大堡子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学义的家中。对他的“剪纸人生”进行了一番窥探。
带着他人的偏见,开启自己的剪纸生涯
童年的孙学义性格内向,其他的玩伴喜欢隔三差五地成群结队在村庄里奔跑嬉戏,而孙学义则在孩童们奔跑在村中的路上看到了屋窗上一幅幅精美的窗花,那一刻,孙学义的内心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是“美”这个字眼第一次印刻在这个懵懂少年心中。
回忆起童年,孙学义说:“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剪纸。不管是婚娶还是小孩出生,窗子上都会装点着一张张精美的剪纸。”孙学义用“新奇”这个词语解释自己的痴迷上剪纸的原因。他说“那么一小块纸,在手艺人的剪刀下,竟被刻画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当孙学义把自己想学习剪纸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孙学义的父亲说“男娃学剪纸没出息”。学校教手工课的老师却很支持孙学义的想法,他告诉孙学义,“剪纸是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将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老师的鼓励下,孙学义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人生的第一幅剪纸作品--一只蝴蝶。
坚守40余载,不忘匠人初心
在旁人眼中,剪纸是一门极为费心费力的手艺活,但在孙学义看来,剪纸则是对生活的刻画和源于内心的有感而发。透过孙学义的剪纸作品,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外表粗犷的关中汉子,有着极为温柔的内心。
孙学义的剪纸有着极强的关中特色。关中剪纸有别于陕北剪纸,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关中地区则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
作为关中剪纸流派的传承人,孙学义屡获殊荣。多年间,孙学义带着自己的作品先后前往了日本、韩国、泰国的等国家,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我虽然剪了40多年的纸,但是我依旧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生,不断从剪纸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或许正是这样,民间艺术才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显得难能可贵。民家艺术家们用其一生,守护一门手艺;不求名誉,但求作品完工之时,内心一份简单的愉悦。
除了剪纸外,孙学义另一大爱好就是制作关中地区特色的“花馍馍”,有别于剪纸的平面抽象化,花馍馍则是需要将内心具像化的想法,通过手工表现出来,孙学义通过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大师化作教书匠,传承传统艺术
孙学义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和泾阳县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和周边学校合作,义务开设剪纸班。为了让孩子们在最短时间内体验到剪纸的乐趣,孙学义所传授的剪纸题材都来源于生活,可爱的小动物,鲜活的小花朵,特别是十二生肖剪纸,往往一下子便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就非常好。
孙学义自豪地说,每当有孩子拿着自己的作品跑到他面前展示,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那一刻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自己初学剪纸的情形,一份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每次从学校讲完课,孙学义回到简陋的工作室,继续拿起剪刀创作,继续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剪纸艺术世界里。
手记
四方红纸、一把剪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去热爱一件事情。恪匠人本心,扬不懈精神,促文化之美,传中国故事,这便是手艺被赋予的使命。而孙学义,也仅是芸芸匠人之一。
ta的人生,有话要说。如果你是ta,如果你认识这样的ta,请联系威尼斯人2299。网易陕西,寻找全城有故事的你。往后余生,温度态度都给你!网易陕西,《ta说》 听你的!投稿邮箱:18629087321@163.com